※原載於中華佛寺協會‧佛寺文教基金會發行《佛寺季刊》2010年12月號第70期

2011佛寺季刊01

有容乃大──朱雋勇敢做自己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文/郭麗娟‧圖/思維藝術雕塑藝廊提供

朱雋,這位台灣青壯代的石雕藝術家,早期以「豬」為創作題材,接著雕刻佛菩薩的容顏與佛手,1994年以在石頭上安裝拉鍊的「有容乃大」系列奠立風格,近年來更以雕刻展現日常生活所見、所感,無論是表現意象山水的「仙境」系列,或是將音樂旋律感轉化成有形體的雕塑作品「弦外之音」系列,雖然有位名聲響亮的父親,朱雋卻完全依照自己的生命節奏走自己的路。

朱雋,本名朱敏觀,1962年生於苗栗,父親是當代藝術家朱銘,有個馳名國際的藝術家父親,媒體又常以「耳濡目染」來形容他的創作淵源,事實上,朱雋從幼年到國中階段,正是父親從經營木雕工廠到拜雕塑大師楊英風為師,展開雕塑生涯旅程的關鍵時刻,在那段不算短的年月裡,父親幾乎鎮日埋首工作室,父子倆見面的機會並不多,當然更不可能進入父親的工作室看他創作,只能從家中廳堂擺放的新作品,約略看出父親的改變與不同。

但回想自己選擇藝術創作之路,真的是「耳濡目染」,但他「耳濡目染」的對象不是父親,而是父親木雕工廠裡的師傅。

 

●選擇石雕  走自己的路

由於先天右耳失聰,朱雋4歲才學會講話,個性沉默寡言的他從小就喜歡塗鴉,課本的空白處無一倖免,就讀板橋國中時,住家隔壁就是自家工廠,每天看著木雕師傅一刀一鑿地將木頭雕刻成佛菩薩和各種動物,「耳濡目染」之餘,選擇創作彷彿順理成章似的,高中選學校時毫不考慮地就讀復興商工雕塑組,1981年畢業後,留在父親身邊當助手。

或許為了與父親做區隔,也或許與石頭有難解的因緣,小時候住在通霄鄉下,就喜歡撿小石頭當玩具打水漂,及長,選擇創作素材時,也以石頭為主,除喜歡石頭的穩重質感外,也喜歡它的挑戰性和困難度。

初始,他把石頭雕刻成各種動物,其中以自古就是福氣與財富象徵的「豬」最知名,很多人以為他生肖屬豬才那麼喜歡刻豬,但生肖屬虎的朱雋表示:「愛刻豬,只因為我看每顆石頭都像豬。」至今已刻過數千隻豬的他,特別偏愛老豬,「愛牠肚皮垂地,皮皺肉塌,走起路來垂垂老矣的神態。」

當父親的助手半年後,有一回到歷史博物館看佛像收藏展,展出的佛像囊括數個朝代,其中一座唐朝的石雕佛頭讓他相當感動,「那莊嚴的法相、圓滿的造型,還有那高深的技法,讓人一看宛如見佛。」朱雋心中盤算著想買下收藏,但收藏者不願割愛,父親就鼓勵他:「喜歡,就自己刻一座。」

讀的雖然是復興商工,但並沒有石雕課程,剛開始將石頭雕刻成各種動物完全靠自己摸索,決定雕刻佛頭後,他到八里請教刻墓碑的師傅,才知道除找到適合的石材外,還需要鑿子、石鋸、鐵鎚等工具。

「剛開始石雕時,敲3下就有1下會敲到手指,手指經常受傷流血、瘀青腫痛。」完全土法煉鋼的朱雋笑說,還好是自己喜歡所以願意忍耐和堅持下去,如果是父親要求他做的話,早就放棄了。

除了經常受傷外,石雕還相當耗費體力,「剛開始刻個10分鐘就要休息一、兩個小時。」雖然每天工作8到12小時,但這座佛頭足足刻了半年才完成。

佛頭完成後,父親誇讚他功力比自己當年強上好幾倍,並隨即請來工匠將這座佛頭固定在外雙溪的居家頂樓,原以為父親是「故意」誇獎他,但是多次從朋友口中轉述父親對他的讚美,他才相信父親說的是「真話」。

第一座佛頭成了父親的收藏,他只好著手再刻第二座可以自己擁有的佛頭,這時金寶山的負責人委託他規劃一個石窟,那是1983年,21歲的他帶領二十幾個工人,前後8年在金寶山雕刻數以萬計的佛像,由他親手雕刻的作品超過千座。

要刻這麼多佛菩薩,朱雋花了相當多時間研究各朝代的佛像雕刻工法與造型,「北魏的線條簡單抽象卻相當有力量、唐朝豐潤圓滿、明朝線條簡單寫實卻風韻十足,到了清朝線條造型更趨寫實。」雖然偏愛北魏、明朝的線條表現,但面相仍以唐朝的莊嚴圓滿為主,因此他所雕的佛、菩薩、羅漢、達摩等人物在佈局結構與形象輪廓上,線條取法北魏、明朝,但是人物的形貌、瓔絡與衣紋則效法唐朝,當中也有他個人增添與修改的痕跡。

 

●有容乃大  奠立風格

對於長子和自己一樣從事藝術創作,朱銘表示:「最親近的人成為藝術工作的同伴,在這條既艱辛又快樂的的道路上並肩前行,其中滋味只有親身體驗才能領會。」但是在朱雋的雕刻過程中,朱銘坦言從未教導過他:「怕他因我的教導而失去了自己的本性,反而阻礙了他的發展,只是讓他依著自己的個性發揮。」

畢業後直到去金寶山獨當一面,跟在父親身邊好幾年的朱雋,參與父親創作的同時,除學習到高明的雕刻技法外,還可以瞭解父親,應該說一個藝術創作者的想法與需求,從中獲益良多,「父親看到我創作的作品時並不會『敎』我怎麼做,而是告訴我,如果是他會如何表現,提供另一種思考的面向。」

由於敲擊石頭的反彈力道過於強烈,朱雋不到三十歲就得了五十肩,只好暫時放下鑿子和鐵鎚,拿起畫筆作畫緩和手臂的傷害,在這段沉潛的歲月中,孕育出「有容乃大」系列。

「原本,想要像剝橘子一樣把石頭撥開,形成最自然的裂痕,但受限於石頭材質堅硬,轉而將石頭鑿開,裝上拉鍊。」朱雋表示,「有容乃大」系列不是天馬行空,而是來自他長期翻找石頭、深入觀察石紋肌理,發現石頭裂開的紋路很有意思,啟發出這一系列奠立個人風格的創作。

開口的石頭和拉鍊,從概念到形式都饒富趣味,由於中小型作品受限於拉鍊的尺寸,朱雋乾脆以銅鑄工法自己打造拉鍊,作品尺寸也挑戰各種極限和束縛,當重達5、6噸的大石藉著拉鍊「張開」巨口時,竟有噬人的視覺震撼,但他越玩心越大,居然用拉鍊拉開房子,在朱銘美術館中,他以拉鏈圍塑出荷花池的「朱雋館」,吸引國際時尚家具設計大師Vladimir Kagan的注意與讚賞。

 

●從堅硬厚重到輕飄空虛

1999年,他的創作素材從極堅硬厚重的石頭,變成極輕飄空虛的保麗龍,背後的故事跟與佛像有關。

在電視台主持節目的妻子,發現棚內布景中需要一座佛頭,既是雕刻家又舉辦過佛像與佛手個展的朱雋,成了她求救的不二人選,面對妻子一天內就要刻出一座佛頭的緊急要求,石雕來不及,木雕也沒那麼快,朱雋靈機一動,拿起保麗龍就刻,而且只花兩個小時便完成,噴漆上色後,放在攝影棚裡燈光一打,任誰也看不出是保麗龍作品。

這座保麗龍佛頭也讓長期石雕的朱雋突然體悟到「舉重若輕」的道理,2003年的「仙境」系列,就是以保麗龍作粗胚再翻銅,大刀闊斧任意切割下,以極簡線條勾勒寓意無限的「虛」與「實」。

看著新材料啟發的新作品,朱雋坦言,刻了二十幾年的石頭,突然換材質,內心確曾有過掙扎:「要放棄石頭就此轉刻保麗龍嗎?」顯而易見的,兩種材質的創作速度相差十萬八千里,但是,石頭耐磨,既磨練技巧也磨練心性,保麗龍「易切」的特性,一刀下去,刻痕立見,有削鐵如泥之感,運用新鮮材質保麗龍雕刻,對他而言就像脫下長期苦練的鐵鞋,變成一躍便直沖雲霄的輕功高手。

「仙境」系列隨材質轉換,心境也隨之豁然開朗,長期定居台北外雙溪山上,這個多雨的山城,雨後雲霧裊繞群山的萬千氣象,總吸引朱雋駐足窗前,久久不忍離去,便以雕刻來表現那宛如山水畫的山光雲影,創作風格也注入悠游天地的自在與氣魄,那種輕鬆、暢快與自在,在作品中清晰可見。

2006年的「弦外之音」系列,則是他學習大提琴的心得與體悟。2005年,已經43歲的他才開始學大提琴,通常年齡越大,音感和節奏會越差,但他「從零開始」,從完全不會看譜、拉琴到自己調音,還將音樂和雕刻這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結合在一起,在二度空間有形的雕塑上緩緩奏出時間的藝術。

回首30年的創作路,「藝術,就是全心全意吧。」朱雋的回答讓人聯想到佛教修行的精神,出家眾之所以能斷捨一切世俗,就是要時時刻刻融入佛法,從穿衣、吃飯、睡覺,身口意都完全浸透,目的就是要洗去外塵、喚回自性,因此無論是出家眾或藝術創作者,凡是修行,就是一輩子的全心全意。

即將在2011年元月推出新作「自在」系列,關於新作的主題朱雋只表示,藝術到最後什麼材質、什麼表現方式都有可能,過程中他懷抱赤子之心,以遊戲的心情快樂創作,朱雋的新作究竟會帶給藝壇什麼樣的生命啟發與省思,相當值得期待。

 相關圖片可至相簿中瀏覽

2011佛寺季刊02 

2011佛寺季刊03 

2011佛寺季刊04
2011佛寺季刊05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思維藝術畫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